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生物技术论坛--生物论坛/生命科学/中国生物论坛/生物科研第一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23 13:46
  • 签到天数: 316 天

    [LV.8]以坛为家I

    1295

    主题

    1384

    帖子

    707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0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8:2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 
    第七条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实施)
    3  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3.1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3.2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3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3.4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三、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5 微生物危害分级
    5.1. 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
    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但对实验人员、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3级:对个体危害程度高,对群体危害程度较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疫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外来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严重疫病的、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动物致病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有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险的动物致病微生物。
    四、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1985323日卫生部)
    第二条 菌种的分类
    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二类:实验室感染机会较多、感染后的症状较重及危及生命,发病后不易治疗及对人群危害较大的传染病菌种。
    三类:仅具有一般危险性,能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机会较少,一般的微生物学实验室采用一般实验技术能控制感染或有对之有效的免疫预防方法的菌种。
    四类:生物制品、菌苗、疫苗生产用各种减毒、弱毒菌种及不属于上述一、二、三类的各种低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
    五、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中文版
    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
    危险度1 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
    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危险度2 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
    危险度3 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危险度4 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六、美国CDC/NIH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第四版
    BSL-1不会经常引发健康成年人疾病。
    BSL-2人类病原菌,因皮肤伤口、吸入、粘膜暴露而发生危险。
    BSL-3内源性和外源性病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能导致严重后果或生命危险。
    BSL-4对生命有高度危险的危险性病原或外源性病原;致命、通过气溶胶而导致实验室感染;或未知传播危险的有关病原。
    二级生物安全柜
    同一级生物安全柜一样,气体也是从外部流入二级生物安全柜,通常称为进
    流。进流能够防止微生物操作时产生的气溶胶从安全柜前面操作窗口逃逸到实
    验室内。然而,它们不同于一级生物安全柜之处为,只让经HEPA过滤的(无菌
    的)空气流过工作台面。内置风机将空气经前面的开口引入安全柜内并进入前
    面的进风格栅。因此没有经过过滤器过滤的空气不会直接进入工作区,从而保
    护安全柜内部存放的样品和仪器不被外界空气所污染。
    二级生物安全柜的一个独有特征就是由垂直层状薄片的(无定向的)HEPA过滤器
    过滤后,再安全柜内部形成向下流动的气流。气流不断地冲能可产生空气传播
    感染的安全柜内部,从而避面存放在柜体内的样品受到感染。这样的气流被称
    作下沉气流。
    不同型号的二级生物安全柜的主要区别在于:排气的比例以及气体经过空气高
    压再循环的比例不同。另外,不同的二级生物安全柜具有不同的排气方式:有
    的安全柜将空气过滤后直接排到室内,有的是通过连接到专用通风管道上的套
    管或通过建筑物的排风系统排到建筑物外面。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不同之外,所有的二级生物安全柜同1级生物安全柜一样,
    能够保护操作人员和实验室环境免受危害。另外,二级安全柜也能够保护产品
    样本在微生物操作过程中免受污染。二级生物安全柜可以在一,二,三级生物
    安全水平的生物因子操作中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生物技术论坛 ( 苏ICP备2022040363号-2  

    GMT+8, 2025-4-26 16:26 , Processed in 0.1428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